【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宿党辉】
一场讲座,要提前占座,走道也“站无虚席”,有人从十多公里外赶来“蹭课”;
主讲的课程,时常被“秒杀”,引来满堂喝彩、思索深深;
发表现象级的文章,不时刷屏学生朋友圈,阅读量动辄几十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徐川,是青年人眼中的“川哥”。从高校辅导员到思政课教师,从党的十九大代表到《平“语”近人》主讲人,他以大众话语向公众传递思想,十几年深耕不辍、乐此不疲,被誉为“青春的理论陪伴者”。
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最初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靠什么一步步走到历史舞台中心?早期党代表中很多都衣食无忧,是什么让他们抛弃一切投身革命?”
2016年,徐川的党课,在微信朋友圈里“火”了,其个人微信公号“南航徐川”推送的“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被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官方微信转发,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陆续被300多个公众号转载,引发人们对信仰的热议。
徐川回答学生们关于入党的困惑,从入党动机说起: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标准答案”、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以至于“我一度深深地怀疑,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为什么要入党的最终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
“文章很幽默,道理很深刻”“让人沉静下来,更加坚定了信念”。网友纷纷点赞。
“从入党动机的小故事切入,不仅引发年轻人的思考,也触动老党员的心灵。尽管是‘高大上’的政治话题和理论问题,但通过讲述一个个身边故事,读者看得懂、愿意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明明说。
讲政治有高度,讲理论有深度,讲故事有温度,这种风格同样体现在徐川的课堂中。
“他最亲密的战友这样评价他: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作为这么多伟大人物的结合体,人类已经无法阻挡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正在越来越深远地改变世界,200岁的马克思依然年轻”。
互动不断,掌声连连,南航举办的思政活动“你好,马克思”,徐川带领师生用不一样的视角去了解马克思。
思政课是“盐”。党课就应像溶解到食物中的盐,被自然而然地吸收。“我突然觉得马克思‘活’了起来,想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像我一样关掉手机、认真听讲、哈哈大笑、静心反思的人还有很多,川哥的课堂实在太有意思了”。学生们的称赞,道出了徐川的追求: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从事共青团工作的李盛婷旁听过徐川的讲课后,成了铁铁的“川粉”,报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不远千里从武汉奔赴南航。
“要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方式来因材施教,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朋友。”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顾中亚听了徐川的党课后,有了感悟。
用青年人的思维、视角、话语给青年人讲党课,徐川将印象中严肃枯燥的党课做成“送餐方式别出心裁”的美食。他与学生“摸爬滚打”在一起,以心换心,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摆进去现身说法,“这既是梳理自身逻辑体系的过程,也是吸引并影响学生的过程。”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让思想政治课“举重若轻”,需要旁征博引,有知识学科的储备。每上一堂课,徐川都要花很长时间搜集资料、整理思路,精心备课、用心讲课。
徐川的党课有意思有故事,有知识有价值观,还有质疑与交锋,“真懂真信真用,就要敢亮剑、敢发声!”
在徐川看来,面对问题,把事实拿出来与学生开诚布公地讨论,反而是一种捷径。讲入党动机,他直面少数学生的入党志愿书抄袭现象;讲党章,他与党的反腐治贪案例联系起来,让同学们对入党有更清醒的认识;讲党史,他用苏共兴衰成败做镜子。
“信仰坚定敢讲,理论纯熟能讲,能力过人善讲。”这是大家对徐川的评价。
拨开青春的迷茫
“川书记,最近找工作一直被拒绝,该怎么调整心情?”——更重要的不是调整心情,是调整简历,调整策略,要从失败中寻找原因和改进方向。
“如何遏制睡懒觉?”——如果不过分,睡会儿就睡会儿,如果过分了,就被子掀了再思考这个问题。
“我总想着把生活过成诗,然而现实却是一直磕磕碰碰。”——诗也未必美好,何况磕磕绊绊也是诗。
徐川的微信公号,是学生们学习理论、开拓视野的“知识盛宴”,也是他们排解青春困惑的“知心热线”。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2015年,徐川开设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向学生承诺:所有问题,48小时之内必定回复。求职、考研、英语四六级、恋爱、减肥、室友相处、社会热点,他回答学生们在公众号后台留下的各种问题,随时随地的陪伴成为很多学生的精神依靠。
短平快的一问一答,言简意赅、直击心灵;长篇文章的探微析理,丝丝入扣、耐人寻味。每每学生需要,徐川不仅“在场”,而且“在状态”。他用文章答疑释惑:学生面临偶发社会事件带来的困扰,徐川给出答案《我依然坚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学生直面生死命题时,徐川就跟大家《说说生死》,让大家懂得活着的价值;大学校园招新,来聊聊《要不要加入学生组织》;每年考研前夜,都要《陪你说说话》,“不要放弃,务必努力”。
“每次看完川哥的文章,习惯逃避的我都会忍不住重新审视自己”“从生活点滴入手,渗透力太强了”“我怀疑你是学生,因为你看问题的角度正好和我一样”。徐川从不板着脸说教,无话不谈带来了真问题,真回应起到了真实效。
多年来,他为学生写下上百万字,文章阅读量几千万,微信公众平台每年直接服务30多万青年,辐射220万人,形成了“答学生问”“节日谈”“党课”“传统文化课”等多个品牌栏目,一枝一叶无不源于青春成长的现实问题,时时观照青年的心路历程,处处饱蕴着热力与温暖。
有人问徐川,为什么耗费巨大精力,坚持给学生做咨询和问答?“引领学生,不是简单地传授完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是通过与学生互动,教给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徐川说。
“愿意终生与学生为伴,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心愿。”2008年,徐川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辅导员工作,他认为,最核心的使命是陪伴,“一次讲座、一次沟通,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粒种子,但不给它浇水、施肥,它可能就死了。陪伴能够让我们给学生种下的理念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信息时代,网络无处不在,从博客到人人网,从微博到公众号,学生在哪里,徐川就在哪里,平台在变,但真挚的陪伴始终不变,向青年人传递着价值观,守护萌发的心灵种子。
“很多人说徐川老师突然就‘火’了,其实不是的。在他‘火’之前,我们不少思政同行都拜读过他的很多网络热文。徐川老师的‘火’,源于他日复一日对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爱,靠的是久久为功。”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忠宝说。
徐川为学生答疑无数,每天工作到凌晨,每年咨询超过十万条,微信公众号吸引了无数商家抛来橄榄枝,却从不开打赏,不拉赞助,不接广告;一直坚持给学生上课,从思想道德修养到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课程,课堂永远让人期待;关注支教和公益,捐出个人所有版税和部分工资,筹集50余万元成立“川流不息爱心公益基金”,为身患重病的大学生解急扶困,为西部支教的学生送去温暖。
守护滋养出“守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有近半毕业生主动奔赴军工集团、国防单位,以南航力量践行报国担当,成为对思政工作最生动的诠释。
从“我”到“我们”
“我们陪伴并见证了学生的青春,因为我们的参与,他们的青春可能会发生一点不一样,而这一点不一样最终成就了他们自己,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
2019年3月,刚参加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徐川来到山东财经大学,没工夫歇息喘口气,连夜整理座谈会材料,赶时间备课,为400多名思政工作者们做了一场精彩生动的报告。
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一气呵成,一点一滴传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艺术,点燃了辅导员们的热情。
“独行快,众行远。我想把‘我’变成‘我们’。”把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在一起,徐川一直在行动。
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多年,徐川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思政工作法。“徐川思政工作法”由江苏省教育工委在江苏省高校集中推广,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形成示范效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建由徐川领衔的“川流不息”思政工作团队,下设小团队分别负责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理论研究等,聚焦如何把党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和集中巡讲,一批年轻优秀的思政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以优秀个体带动群体提升的“雁阵效应”。
“宝哥遇上川哥,思想火花真多。”江南大学思政团队成员感慨。为了打造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唐忠宝带领江南大学思政团队成员专门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徐川面对面交流。与全国各地的思政同行围绕青年人成长中的困惑,“一起研究课程,一起做教案”,徐川乐在其中。
作为团队成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何畏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团,社团定期开设思政课、党课,举办思辨类活动,开设“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理解中国”系列讲座,吸引了上万余人次参加。
辅导员离学生最近。“作为辅导员,必须有潜心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思考,不断打磨理论功底和专业修养。”徐川在合肥工业大学的一场分享,坚定了杜欣鹏做好学生工作的决心,日常工作更加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谋学生之所需。
“思政工作很有意义,想成为像您一样的思政课老师”。因为一次讲座,杜欣鹏成了徐川的忠实“粉丝”,经过选拔考试,他如今已经成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一名辅导员。徐川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纷纷带着思想的力量奔赴广阔天地,很多优秀学生选择到企业、机关、学校、社区,从事思想政治“铸魂”工作。
把讲台向更大的时空延伸,徐川凝练思政教育经验,出版《道不远人——走近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录制“七分钟速览党史”“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等课程,将党史和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生。
徐川的理论陪伴不再仅仅只是面向学生,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徐川以教育部、工信部和江苏省委宣讲团成员的身份,先后前往中央国家机关、高校、部队等上百家单位开展主题讲座,辐射影响数十万人。他还深入江苏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走进社区,到群众中开展大众化、通俗化的理论宣讲。
“党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中共一大有多少代表?看过《共产党宣言》吗?”徐川对学生进行入党前谈话,学生答不上来。这给徐川带来了深深思索。
这之后,徐川和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以通俗为风格,以实效为目标,详细梳理了“加入组织的七项修炼”,集结成书,2017年这本《顶天立地谈信仰》出版,48小时脱销,一年内重印12次。
近年来,徐川开展教学研究,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等多项课题,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出版《中国自信说》《多维视角下的党代会》《节节向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等著作8部,围绕党史党课、传统文化、青少年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主题,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更多的人由此走近徐川。微信公众号下面,大家写下真挚的赞许和期待:“川哥不仅陪伴了学生的青春,也陪伴了我作为一名老师的成长”“作为一名HR,真的很想给每一个即将参加校招的学生强烈推荐此文”“我的儿子是你的粉丝,我现在也是”……
人们对徐川有很多称呼,川哥、徐老师、徐书记、徐导等,经常有人问他喜欢哪一个?徐川回答:“非常肯定,我喜欢第一个,这是情感的认同,是保质期最长的称呼。”几十万“粉丝”的热爱,对徐川来说,既是“后台”,更是动力。
这些年来,徐川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最美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载誉归来,初心不改。徐川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未停止,“跟学生在一起的激动、幸福和欣喜从不曾变化。”